教学的随笔

时间:2024-07-12 12:40:54
关于教学的随笔

关于教学的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的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的随笔1

一个学期工作即将结束,我将带领孩子们就此告别了三年级,迎来四年级的学习生活。这个学期的工作是繁忙的、充实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更加重视认真钻研教材这个基础上,把吃透教材作为教师进入课堂的必经环节。每堂课后重视课后反思,从多角度去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查阙补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关于教学的随笔2

在我接触教学之前,我对教学观念的定位是,只要老师在上课时把备好的教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记得我那时候上小学时,老师都是到点上课,到点放学,就像是课程只是老师的任务,完成就好。但这并不意味他能够把备课的内容传授给我们,让我们掌握。

直到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上大学一年级期间,我两个学期都去幼儿园当体育老师的助理,那时候我受益良多,幼儿园的老师能够把学生像对待自己儿子那样,用爱去教育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天性都很顽皮,但那时我看到的是,面对老师的上课他们都是服服帖帖的,我也因此特意去请教过幼儿教师其中的原由,老师只给了我一句话:用爱教学。

如果有人问我爱是什么,我答不上来,有时候爱是虚拟的,没有具体的事物能够表明,但是我们却能感受的到。

经过这几天的支教,我知道就算再顽皮的孩子,如果能用爱去感化他们,他们也会变得很乖很听话。我是上武术课的,他们刚开始都不接受武术课,因为之前他们上过武术课了,武术对他们已经不新鲜了。但经过我的开导和感化他们大多数还是接受了武术,并且学的很认真。所以说,用爱教学是教师的必备基础,也是必备技能。

用爱教学,我们刻不容缓!

关于教学的随笔3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此处隐藏14013个字……关起门来搞“信息化”,重视的是如何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学质量,不太重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不太重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的知识与信息共享。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以学校或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孤岛”,社会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与知识无障碍地流通与共享。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与我国以考试分数定招生的中考、高考制度密切相关,学校和家长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对如何提高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并不感兴趣,反而担心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第二、与我国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体系有关。各地区、各学校主要关注各自内部的“信息化”,对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缺少迫切感,国家在统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还做得不够。这无形中造成了信息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以为,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只有流通才有价值,不流通的信息毫无意义。而且,只有在流通的过程中信息才会增值和更新。而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信息鸿沟。如何让我国教育信息化走上正确的轨道,还需多方面的努力。

分享:

关于教学的随笔15

舞蹈武功是一门特殊的人体动作课,其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能和功能。它既是每一位中国舞稻演员的必修课,它的训练价值和舞台价值对舞蹈艺术来讲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以我的课堂教学为例,由于学生正是处于生性活泼的少儿时期,对她们来说武功课教学是伴随着好奇与痛苦,经历着尝试、坚持、战胜、成功的心路历程。而传统的舞蹈武功教学,它以比较单一的形式出现,教学中学生容易对单调的训练模式感到枯燥、疲乏、再加上练习中不可避免的苦难感受,学员就会产生怕苦、畏难、怠练的情绪,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上升和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使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为此,武功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已成为摆在武功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怎样选择武功教学的一条相对有效的途径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学

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拥有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特点。武功教学的任务也应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实际接受水平来制定。在传统的教学中,首先是由教师确立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才采用自然灌输的方法去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及其能力特点和自发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享受训练乐趣的水平和需要,把平时一些单调、枯燥无味、重复较多的教学手法与情境、游戏、比赛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产生训练的需要,达成自主参与的心理趋向,并通过学习完成享受运动的乐趣,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成功的满足感。例如:在热身和基础训练时,课堂内容可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练中乐;在技术动作练习时,可进行分组练习,并在检查练习效果时,以小组比赛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练习的兴奋性。这样使得训练课不再枯燥、不再乏味,而是欢乐有趣的活动,有着很强的向心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自觉性,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可见,设计与学生心理、能力相适应得情境是达成目标的基点和条件。

二、改进方法,让学生会学

舞蹈武功是特殊的人体动作,有着特殊的动作方位及变化多端的舞姿形态,且由于技术性强、难度大、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舞蹈武功教学中,更要提倡其科学性。一是要加强体能训练。尤其是软开度和肌肉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明确专项素质对学习舞蹈的重要性,并运用解剖学知识的分析动作。比如:做虎跳这一动作时,有的学生虽然髋关节很开,但由于脊椎后凸,于是后背弯曲,造成动作很不规范,其原因有三:营养不良、姿式错误、后背肌无力。此时,只有通过体能练习提高学生的背肌力量,纠正错误姿式提高动作质量。若只是通过重复动作训练来纠正,恐有重复错误之嫌。这样做使学生明确课中、课后的体能训练是提高技能的必经途径,再结合教师课外作业的批改提示,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一步一步跟进,并且是学生在练习中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会带来哪些好处。只有在分析动作需求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体能练习才是有意义的。二是强调分解与综合练习的实施。分解铺垫综合练习法,是武功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学生在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的集中方面均不是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她们往往只注意到动作的某一个环节,而不是动作的全过程,再加上武功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成为他们迅速掌握动作要领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铺垫、分解、综合练习法,一步步地教授动作全过程。如在前桥练习中,教师首先要求练习下腰成桥、分腿倒立动作,经过铺垫,再练习踢、控左腿的下腰成桥成桥控左腿摆腿顶髋推手起等步骤之后,最后进行技术全过程的综合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慢,实是快,急功近利的训练方法只能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受伤,且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三是采用分组教学,提高练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地面技术技能时,由最初教师的抄保练习过渡到学生的自保、互保练习。在推新动作时,教师结合动作要领的讲述的同时,还得就抄保技术教给学生。这样,在练习中可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骨干在组内充当小老师角色,帮助其组员完成练习,这样可大大缩短学生在练习中的等待时间,增加练习的效率与强度,使技术与能力同步提高,学生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教师也可集中精力关注于重点学生的分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上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锻炼出一支学生骨干队伍为课堂服务。

三、音舞辅助,让学生乐学

舞蹈武功不仅是瞬间的、单一的,而且由于它的造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舞姿造型,它具有独特的人体空中方位,因此它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又是惊险的。然而,传统舞蹈武功技巧的呈现形式是单纯的单个技术的训练与展示,几乎处于一种无声状态,缺乏课堂上进行多样性形式的设计。我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了在学生掌握单个武功技术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技术动作串联,形成技巧动作的组合。并辅助适当的音乐旋律和符合年级特点的舞蹈动作的补充,从一定程度上做到舞蹈艺术的整合,既丰富了武功技巧的表现形式,又更加突出学生生动活泼的立体呈现效果。同时,在课上消除了学生由于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改变了动作僵硬不连贯,姿势不舒展优美等问题。让学生在节奏明快,自己喜爱的乐曲中进行练习,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从而达到产生更强的练习欲望,提高了技能水平,又巧妙地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初学舞蹈的学生,从她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讲,采用这一方法将会是一个全新的理想境界,她们会以兴致满满的愉悦心情投入到艰苦、严酷的训练中去。

舞蹈武功教学需要创新,它可以改变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法,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使学生更加巩固专业思想,让舞蹈意识扎根,提升武功教学水平,使武功技巧在舞蹈学科中,既突出技巧在舞蹈中的个性,体现它的瞬间美,又赋予它展示的完整性和表现力,延长在人们脑海中的技巧瞬间美,更具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从而推动舞蹈艺术的整体美。

《关于教学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