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米饭也会说话
凡来我班见过孩子吃饭的老师都夸我们的孩子用餐习惯好,桌上、地上、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几乎没什么剩饭剩菜。要知道,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的,就拿孩子用餐习惯的培养来说吧,我们老师、阿姨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其中“米饭也会说话”的故事令我记忆尤新。您也许会感到奇怪吧!米饭怎么也会说话呢?这就要在我们还是小(1)班的时侯说起!
有一阶段吃午饭的时候,一些孩子总喜欢将不小心掉在桌上、地上的米饭到处乱扔,有的'往地上扔,有的往小朋友身上扔,有的则将米饭往别的小朋友坐的地方扔,还有的甚至用鞋子去踩、用手去捻、玩米饭,等小朋友吃完饭时,那场面简直是惨不忍睹,就像刚打过仗的战场:米饭扔了一地,桌上也是脏乎乎的,坐的小椅子歪七歪八的,总之一句话:看上去乱七八糟的。虽然我们多次提醒、教育,但收效甚微,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孩子们吃午饭,结果米饭又扔了一地,我正想组织幼儿捡米粒,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好办法:何不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于是,我蹲下身子,从地上捡起一粒米饭,装模作样地放在耳朵上听了听,然后又将它放在桌子上,一些孩子奇怪地问:“沈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忙将食指放在嘴边:“嘘!轻点儿,我在听米饭说话呢!”“啊?米饭也会说话?”孩子们都惊奇地望着我。“是呀,你们想知道米饭和沈老师说了什么吗?”我故作神秘地问。“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我。“让我听听!嘘!米饭还在哭呢!它说呀,‘小朋友一点也不爱护我们,把我们扔来扔去的,摔得很疼,我们可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呜呜呜……”,我一边惟妙惟肖地模仿着米饭伤心地说着,一边观察着孩子的表情变化: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静静地听着。我见时机成熟了,又引导孩子展开讨论,进行随机教育。
“小朋友,米饭生气了,哭得好伤心,我们该怎么办呢?”
“把它捡起来!”
“以后再也不扔了!”
“我也不扔了……”
望着孩子一脸真诚的样子,我又乘机说:“那我们把它捡起来好吗?”说干就干,我们一会儿就把米饭都捡起来了,地上一下子变干净了许多,小椅子也搬回去了原位,整个活动室让人感觉整洁又舒适。
“小朋友,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以后要珍惜粮食,爱护粮食。”
“不浪费!”
“把它们(米饭)都吃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
“好了,孩子们,以后我们都要爱护、珍惜粮食,因为它们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从农田里种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能做到吗?”
“能!”
“好!”孩子们庄重地回答。
以后,我们班很少发生米饭扔满地、小椅子乱放的现象了,如果这种现象偶有发生,小朋友之间也会相互提醒,“嘘,你不能乱扔米饭了,米饭会说话,还会哭的,你忘了吗?”
孩子年幼无知,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幼稚的举动,况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遇事不会从多角度考虑。作为老师,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适度的进行教育引导,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机会,使他们在相互辨别并纠错的过程中习得正确的行为。